搜贴子 搜作者(贴子) 搜作者(回复)
益阳家教网首页 | 
社区首页 > 家教论坛 > 浏览
楼主
“八点建议”——家长和教师必念的经
“八点建议”——家长和教师必念的经
近一时期,接触到许多孩子的年轻父母发出感叹:“天下第一难是做人,做人第一难是教子”。教子虽有良好的主观愿望,但方式方法不妥,效果并不理想。有的把“望子成龙”弄成了“逼子成龙”、“压女成凤”,使孩子的学习负担、心理负担、精神负担越压越重。如此下去,孩子童年的“快乐世界”会不会陷入度日如年的“悲惨世界”呢?
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同整个教育一 ,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一个家庭有一本难念的经”,“一个孩子是一本难读的书”。目前,在教育孩子方面,大体有三种不同的方式方法:
第一种是扶着孩子走,近乎“封闭型”;
第二种是牵着孩子走,类似“保护型”;
第三种是引着孩子走,实行“开放型”。
我并不否认一、二种方式方法,其中也有许多好经验值得总结与推广。但我很主张后一种“引着孩子走”的方式方法。由此我写了一本“家教书”,叫《年轻父母家教学——引着孩子走一程》。中央教育部柳斌部长审阅提纲后欣然作了这样的题词:“创设沟通渠道,引领幸福人生”,对这个“引”字作了充分肯定;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张学军院长从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创造型人才的高度写下了热情洋溢的“序言”,今年9月,由《中国时代出版社》正式公开出版,首次发行,反响很大。
“引着孩子走”,是一个值得共同探讨的新课题。希望家长们特别是年轻父母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研究、实践。为此,我提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第一点建议: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引导孩子在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观念是行动的向导。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的自主性、竞争性、创造性要求越来越高。今天的孩子是明天的栋梁,作为培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家长,必须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把握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
更新观念是多方面的,诸如:
在确定教育目标上,要坚持紧紧配合学校,严格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朝着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目标,引导孩子在成人、成才、成名方面全面发展。既要继承与发扬中华中族优良传统的家庭美德,“造福家庭”、“造福乡梓”;更要高扬爱国主义精神,强化全球意识,致力于为“振兴中华”、“造福人类”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全部精力。
在理顺教育思路上,要坚持实施“继承与创新并重”的发展方略,既要把“治家有道”、“教子有方”的传统经验发扬光大;又不能照搬照抄“老本本”、“老祖宗”的老办法,要把传统的精华与现代教育的科学方法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古为今用。西方发达国家近百年创造的先进经验,都是人类文明共有的成果,要很好借鉴,为我所选,为我所用。
在扩大教育影响力上,要坚持对优质教育资源实行整合利用,从过分依赖父母一方的“言传身教”扩大到既要强化父母的“言传身教”;又要走出封闭,把教育的影响力引向多元化、多样化。高度重视学校、教师、班主任、同伴、亲友、邻居、书籍、社会文化与信息网络产生的影响力、感染力、创造力,树立起“人人都是教育形象,处处都是教育环境”的大教育观念。
在优化教育方法的技巧上,要坚持大胆放开,改革单向操作,鼓励家庭所有人员积极参与。既要勉励孩子,聆听大人的谆谆教导;又要提醒大人,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倾听孩子的呼声,使教育的“单边活动”变成多边的“互学、互教、互动活动”。
在沟通教育的渠道上,要坚持“三位一体”。彻底改变所谓“家庭养人、学校育人、社会用人”的“三分离法”。既要重视家庭教育基础性、先导性、持续性的作用;又不能把家庭教育夸大到“决定一切”、“左右终身”的地位,要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体,步入良性循环,产生综合效益。
新法来自新观念,观念一改天地阔。只有在更新观念的基础上,“引着孩子走”才会走出一条新大道,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有家庭教育跨出新的一步。
第二点建议: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孩子把人品修养放在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首要地位。
“德育为首,人品领先”。这是我们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本准则。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在党的阳光雨露下,我们的孩子热爱祖国、勤奋学习、刻苦锻炼、追求上进,总体表现是很好的、可爱的。但近年来,随着国门的开放,使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的难度步步加大。开放国门,走出封闭,扩大引进,推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进程,这无疑是好事,特别是通过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信息工具进入千家万户,为家长与孩子广开学路,扩大眼界,增长知识,转变观念,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但是,一些西方资本主义的污泥浊水、苍蝇、蚊子也随之带进来了,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比如尊敬老人,孝顺父母,和睦邻里等伦理道德观念受到冲击。一些家教不严,缺乏免疫力的孩子,还误在武打、凶案、色情、抢劫、赌博等视为时髦而仿效。有的还狂热地鼓吹“两头”:一是“拳头”(打架);二是“枕头”(色情)。为此,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逐步升高,有的地方占到同类犯罪案中的70%左右,有的偷看了黄色录相、黄色书刊,中毒不浅。有个小学的美术教师,布置三年级学生用“未来乡村”为题,构想一副描绘乡村远景的画面,一个9岁的孩子,出人意外地画上几个“妓女院”。可见,消极、腐败的东西,象“病毒”和“温疫”一样,浸入到了不少家庭,玷污了不少孩子幼小的心灵。有的说,黄色的东西是一种“剧毒剂”,一颗子弹只能杀伤一个人,一本黄色书刊可以杀伤一群人。
在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确存在着好思想与坏思想的激烈急夺。特别是在12至13岁阶段,国际上青少年问题研究者一致公认是“危险期”。每个家长在这一场争夺战只能成功,不许失败,如果失败了,后果不堪设想的。“失误一代,影响三代。”思想坏了出“毒品”,知识少了出“次品”,身体差了出“废品”。如果出了“次品”、“废品”甚至“毒品”,不仅断送了孩子的一生,也为社会造成了不安定因素,好比一架飞机装上了一个坏了的发动机,一旦起飞,不仅毁灭了自己,还要牺牲别人。
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做人,从某种角度讲,也是讲品牌的。一般包括有人品、文品、相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讲道德、讲风格、讲文明、讲礼貌属人品好;勤奋学习,学习成绩好,能说会写,多才多艺,有一定的特长,这是文品好;形象端庄,身体健壮,这是相品好。人品、文品、相品三者互为条件,三者都是人小磨练出来的。三者都不可少,都要珍惜,都要保护,都要不断引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三者之间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呢?是人品,人不是美丽才可爱,而是可爱才美丽。
人品教育是个抽象的概念,教育方法要有选择,切忌长篇大论,空洞说教,贵在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任总统,他的诚实的品质历来为人们所钦佩。在小时的一个生日,华盛顿收到了许多生日礼品,贺卡、糖果、衣服、文明等。其中有一件礼品最令他高兴,那是一位亲戚送来的一把闪闪发光的斧子。为了试试斧子的锋利,他冲进家里的后院把一棵樱桃树砍断了,这是他父亲从英国特意买来的优良树种。第二天父亲发现后很气愤,迅速进行追查,使家里气氛变得紧张起来。华盛顿立即走到父亲面前说:“爸爸,樱桃树是我砍的,我想试试斧子的锋利。”父亲见华盛顿如此诚实,立即转怒为喜,并激动地说:“来,让我拥抱你,我最亲爱的孩子,你那诚实的品质,远远超过一千棵樱桃树。”樱桃树的故事,为华盛顿以后走上成功之路播下了优良的种子。
人品教育又是一种积累性教育,他的教育成果往往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积累起来的。教育方法,必须从小事抓起。比如教孩子不要随地吐痰,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小事不能小看,弄得不好就有失人格。出门作客你随地吐痰,人家就说这是XXX家里的孩子,缺少家教,有失“家格”;你到国外去了,随地吐痰,外国人就说这是XX国的人吐的,就失了“国格“。
父母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起着最直接、最有权威、最能持久,而且效果最好的潜移默化作用。有人说得好,言教使人信服,身教使人佩服;言教是真道理,身教是硬道理。有个孩子,在学校经常打小同学,屡教不改。一查,这孩子原来是在父亲棍棒下长大的,由此他悟出了一条“歪理”,“以强凌弱,强者为王”,可以显示自己的力量。他想,大人对孩子不满意可以打;大孩子对小孩子不满意怎么不可以打呢?所以说,父母的言行,在孩子成长中,产生有深刻的影响。大人的榜样,成为引着孩子走向成功的一面旗帜。
第三点建议:把握孩子“好学上进”的自然规律,引导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好学上进”,是孩子的“天性”,“人之初,性本善”,任何一个孩子,都是追求进步的,追求美的、新的、好的、奇特的、活跃的,孩子的这种追求,为以后成人、成才、成功打下了好的基础。人们都知道,进取精神是人的精神本色,自然界要进化,社会要进步,人就要进取,否则,就会被淘汰。“进取”是生存的需要,更是发展的需要。为此,做家长的要善于了解孩子内心的进取需求,尽量满足孩子的正当需要。既要启发孩子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更要促进父母懂得“可怜天下儿女心”。有个学校,在小学四年级组织的一项心理测试的作文活动,题目是《我家的一件烦恼事》,100人参写,其中有68人写的是“双休日”的烦恼,孩子们在文章中发出童心的呼唤,归纳起来是“三怕”:一怕家长禁令“三不准”,即不准出门,不准会友,不准参加文体活动;二怕家长规定的“高分线”,如泰山压顶,大多规定语文、数学要考试成绩在90分以上,没有把握达到指定的分数线就没有资格休息;三怕爹妈反锁门,关在房子里读书做作业。有个孩子写得好可怜,又很气愤:“我最烦恼的那把砸不开的铁锁,锁住了我心中的天窗……我成了笼中的小鸟,想飞飞不去,我的星期天,就是在笼子里度过的。”
“双休日”和“节假日”,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开放日”,主要是引导孩子从家庭、学校的小天地、小课堂走向社会的大课尝、大世界。如果把“双休日”、“节假日”变为“双关日”、“补课日”,即关起门来读书、作业,实行全方位封闭,那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自然会给孩子们带来精神上的痛苦,造成强烈的逆反心理。我们要积极引导孩子参与节日、假日的有意活动。比如参与游戏、玩球、弹唱、少儿文艺方面的文娱体育活动;参与植树、种花、种草、制作生物标本、开发庭院经济的劳动科技活动;参与打扫环境卫生、甭除公共场所垃圾、整理文具、玩具、书房、书柜,帮助爸爸妈妈洗衣做饭等家务劳动活动;与附近同学组织起来,到纪念馆、图书馆、学校、工厂、科技展览馆与商品交易会等进行参观走访活动;开展集邮、收藏、剪报、编报、书法、绘画、完成家庭作业等课外学习活动,充分开发孩子的空间与时间。当然有开放必有限制,有条件的限制,也是为了更好的开放。那种乱开乱放、放任自流是不会带来好结果的。对那些逞强霸道、道德败坏、挥金如土、专着奇装异服的所谓“风潮人物”和“新新人类”实质上是“危险人物”,要引导孩子进行加避与隔离,坚决制止参与任何形式的打、骗、抢、偷、赌以及购买淫秽书刊、黄色录相影片等罪恶活动,在这些原则问题上,一点也不得含糊,不得小看,不得放任。
在些孩子学习不好,不完全是智力发展问题,而是心态问题,心态好,一好百好。我们大人也常常会有这种感觉,身处逆境,生活空虚,总感到忧愁寡断,闷闷不乐,“度日如年”;反之身处顺境,生活充实,就觉得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度年如日”。环境影响心态,心态产生情绪,情绪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我们一定要创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孩子保持良好的情绪,良好的心态。马克思说过:“一个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备和痛楚。”良好的情绪和精神状态是维护孩子健康性格的灵丹妙药。一个民主和睦的家庭,能促使孩子更加活泼、开朗、勤奋、好学;一个专制、独裁、充满火药味的家庭,则会给孩子带来精神上、学习上许许多多的烦恼、痛苦,乃至人为的“灾难”,为此,我们做父母的,特别是家庭中当“一把手”的,要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庭环境,少一点“严词厉色”,多一点“轻言细语”;少一点“恐怖”,多一点“幽默”。英国有句谚语:“一个丑角进城,胜过十个神医”。此语多么意味深长呢?
第四点建议:把握孩子智力发展的“最佳期”,引导孩子珍惜童年的“黄金时代”。
孩子的智力开发,是家长一项艰巨的教育任务。有人说,世界上最大的开发区在哪里?在帽子底下。一些发达国家的有识之士提出,我们要有新发展,要在全球科学技术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大脑”之外,别无选择。
家庭教育的智力开发,与学校教育的智力开发有共同点,但也有不同的侧重点。主要是:①学习民族语言,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能力;②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早睡早起习惯,生活自理习惯,文明礼貌习惯,爱护树木花草,保护秣环境的习惯,照顾老人,帮助小伙伴的习惯等等;③在日常生活和参与校外游戏活动中,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以及团结合作的能力;④通过看书画、唱儿歌、听故事、看电视等活动,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对学习生活的向往;⑤带孩子走出家门,接触大社会、大自然、大环境,通缉参观、游览,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⑥根据不同的年龄和接受能力,指导孩子欣赏音乐、美术、舞蹈,并适度学会他们爱好的书法、美术、弹唱等方面的某种技能技巧;⑦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辅导孩子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培养课外阅读的良好行为习惯等等。行为习惯的培养,比知识教育难度大得多,有人说,比卫星上天还要困难。
孩子智力开发,不能“超之过急”。近年来,很多家长不惜重金对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搞“超前教育”、“早期智力开发”,有的地方慢慢形成了一股热流,这是从不重视“早期智力开发”到重视“早期智力开发”的一个变化,一个进步,是从愚昧到文明的一大转变。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研究的新问题,那就是有的搞“过度”开发,甚至“掠夺性”开发,说什么智力开发“越早越好”。有的连话都说不清楚,就叫他认字、算算术、背古诗、学外语;有的以小学课本为教材,提前教孩子过关,把游戏为主过早过度到了学习功课为主,每天排得满满的;有的今天叫他弹琴,明天又叫他画画,恨不得所有好东西都叫孩子学会。特别是我们中国人有个传统观念,以识字多少作为衡量早期智力开发的标准,这种看法是否有点偏颇。识字是发展智力的途径,不是目的,早一些、晚一些是正常的,识字早的与识字晚的都有智力水平很高的,北京大学有位陈章良教授,不到30岁就成了博士生导师,据访问,他在7岁之前并不识字。
孩子的智力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据心理学家研究,3至14岁的孩子智力发展有3个高潮阶段,即3岁→7岁→14岁,这三个高潮阶段,孩子的模仿性、智力开发、语言发展都表现出惊人速度。这个阶段的孩子,其中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特别是在母亲身边度过的。因此,婴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这是儿童少年智力、能力、思想、品德、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的“最佳期”,这个“最佳期”给人生只有一次,一次错过了,再没有补救的办法。革命老前辈常常告诫我们:“有些事是可以等待的,但是少年儿童的培养是不能等待的。”青春年少多么可贵呀。古人云“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百年大计,从小抓起,这是一条真理,更是家长一种崇高的历史责任。
第五点建议,充分认识孩子间的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孩子树立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信心与勇气。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就是由性格不同的人组成的,才适应了社会方方面面用人的需要。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人的性格,一千个人也有一千个人的活法,每个生命都是一部独特的教材,这就是人的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很多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校长强烈呼吁,“学校无差生”,只有“学生有差异”。何谓“差生?”他的标准是没有任何明文规定的,都是人定的。谁来定?这中间的主观意识,感情色彩,人缘关系十分复杂,什么“中下生”、“潜能生”、“希望生”、“困难生”等等名词术语,听起来很不舒服,给孩子很大的精神压力,同在蓝天下,何必分厚薄,学生就是学生,这个名字多有激励性呵,孩子的本色都是好的,长沙市大同小学,最近打出一条横幅标语很醒目,叫“本色做人,出色做事,特色发展”,这是一个新的教育理念。
孩子的差异性,也是动态的,变的。有个读初中的孩子数、理、化成绩不理想,但语文比较好,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较强,会讲、会幽默、会出滑稽,他平时无法表现,总说他“不规矩”。一次,学校的文艺会演,他同另一个同学表演相声,很出色,讲得哄堂大笑,掌声不断,会后,他得了第一名,轰动全校,又为全班添了光彩。这一次,他从常识中找回了自信,自信是自强的原动力,以后他把这种“成就感”唤发出的积极性用到学科学上就大不一样了。
我们讲“全面发展”不是指“全科发展”,研究杂交水稻获得巨大成功而蜚名中外的大科学家袁隆平院士谈到他在中学读书时,数学成绩并不好,但他喜欢外语、地理、化学,还特别爱好游泳。2001年,他和数学家吴文俊教授一起去领国家科技最高奖时,他向吴教授讲起数学没有学好的故事,他很羡慕吴教授,说:“数学是科学之母,任何科学到了最高阶段都是数量化。”吴文俊马上回一句:“农业是数学之父,我国数学的发展,就是来自对农作物产量的计算。”
袁隆平院士对一些偏科的孩子并不歧视,他呼吁高考要把那些偏科确有特长的孩子考虑进去,主张改革考试制度。有个学生,外语特别好,考了三年,总分没有考上,弄得面黄肌瘦,象个“小老头”。袁院士知道后,劝他不要考了,你外语好,正好我这是要个翻译。去了以后;如鱼得水,工作令人十分满意。
承认孩子的差异,因人施教,各地有许多好经验。有个学校提出对孩子的“四求”、“四不求”。即:不求一样的发展,但求都有发展;不求一样的规格,但求都要合格;不求一样的特长,但求都有特长;不求都学到最好的东西,但求都要学到东西。这种“承认差异,因人施教,均衡发展,各有千秋”的治学方法虽是学校的,但对家长来说,同样有启发作用。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才无全才”。当家长的,切勿过早给孩子下结论。全国优秀秀教师北京22中的孙维刚老师,当班主任,从初一教到高三毕业,将原来40名成绩较低的学生全部送上了大学,其中22人上了清华、北大,孩子们表现出来的潜能不可思议,我们有什么理由过早给孩子下个“不好”、“不行”的结论呢?
第六点建议:倾注对孩子的爱心,引导孩子在赏识中不断完善自我。
爱,是人类追求的目标;爱,是人类最美好的品格。教育的本质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陵墓牌坊上,刻有“爱满天下”四个大字,后人一见都很感动。实践证明:优秀的孩子需要爱,淘气的孩子更需要爱;宽容是一种爱,严格也是一种爱;表扬是一种爱,批语也是一种爱,但都要把握一个“度”。过分的宽容是“溺爱”、“放纵”,这种错误的爱弄得不好就害了孩子的一生;过分的严格,近乎“冷酷”,使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也会给孩子带来痛苦、恐惧与胆小。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有许多值得爱的东西。如年纪小、身体棒、心肠好、跑得快、想得奇、喜发问、不说假话、很有礼貌等等,哪一点值不得爱,值不得赏识,值不得鼓励呢?只有真正学会了爱,才能奏响爱的主旋律,做到“爱满家庭”、“爱满校园”、“爱满天下”。
倾注爱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教育行为,这种行为集中表现在对孩子的“赏识”。“赏识”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儿童观”的真谛。陶行知在他的《小小歌》里说:“人人都说孩子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孩子小的是他的身体,不小的是他的心灵。”陶行知看到孩子的力量,率先把孩子称作“小朋友”、“小先生”、“小小研究生”。他在“赏识”教育方面,沤心沥血,创造了许许多多寻找孩子闪光点的感人事例。他在担任一所学校的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个男孩子用泥块砸另一个男孩子,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孩子早早来到校长室门口低着头等着挨训。陶校长走来,一面先给他一块糖,一面说:“这块糖是奖你的,因为你按时到,我迟到了。”孩子惊疑地接过糖。接着陶校长又掏出一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第二块糖也是奖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应该奖你!”孩子更惊疑了,睁大眼睛望着校长。陶校长又掏出第三块糖,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个男生,是因为他不遵守游戏规划,欺侮女生,你砸他,说明你正直、善良,敢跟‘坏人’作斗争,这块糖也应该奖励你啊!”孩子感动极了,眼泪滚滚流下,喊道:“校长,您打我两下吧,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啊!”陶校长满意地笑了,随即又掏出第四块糖递过去,说:“为你的正确认识错误,我再奖你一块糖,我的糖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多么感人的场面啊!学生打人,校长没有训斥,没有疾言厉色,更没有打骂,却让学生一步步地完成了对自己错误的认识过程。陶校长用“四块糖”发掘了学生的四个“闪光点”,一是守时;二是尊重人;三是主持正义;四是敢于认错。我们感叹陶行知先生高超教育艺术的同时,就不能不思考我们在赏识孩子的问题上还有多么的不足和多少的失误呢?古人有言:“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这话多么语重心长呢?
爱怜孩子自然是人间真情,怎么爱怜,大有学问,我在《年轻父母家教学》一书中,看到了两个例子,都是真人真事:
一个是“孩子带着不好的成绩回来,家长怎么办?两个孩子把考试成绩带回家,都是算术40分,语文50分。一个妈妈听了就火冒三丈,大声呵斥:“没出息的东西,下次不考上90分、100分不要回家!”;可另一位妈妈却不同,心平气和地说:“孩子,40分、50分也来得不容易,都是通过努力得来的。不管分数多少,都是努力的结果,下次能不能考上60分、70分呢?”孩子从妈妈那里,得到了他努力的承认,而且是出乎意外的赏识,内心难受极了,望着妈妈慈祥的面孔,朝着他可以实现的目标,高兴极了。从此带着妈妈的爱心与期望,展开了心灵腾飞的翅膀……
另一个是“这朵大红花该不该戴?”一个二年级的女孩子,成绩不好,看到左邻右舍成绩好的同学常常戴着大红花回家,心里压力很大。一次,小女儿终于戴上大红花回家了,妈妈十分高兴把她抱在怀里,可当打听到这朵大红花是靠劳动表现好得来的,妈妈的脸色突然变了,一手把孩子的大红花摘掉了。女儿大哭,哭得很伤心。我们想这位好心的母亲,摘掉的仅是一朵大红花吗?不,是孩子崇高的品德,造成的是孩子是非观念的模糊,不知所从,甚至对长辈失去敬意,同时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反差,教育目标也就难于实现了。
以上的例子,说明对孩子倾注“爱心”,既要爱之有“理”,又要爱之有“法”,否则,好心得不到好报,我们的教育就很难实现成功了。
第七点建议:珍惜孩子的生命资源,引导孩子切实提高健康水平,提高生命价值。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话千真万确。好孩子,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身体棒。身体好,就是体质好。什么叫体质?就是人体的质量。我们称孩子为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生产。生存、生活、生产都离不开健康的体质。过去,外国人说我们是“东亚病夫”,我们受尽了侮辱,受尽了欺凌,那段悲惨、屈辱的历史,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去不复返了,昔日所谓的“东亚病夫”,今天终于变成“东方巨人”了。
家庭是人出生的地方,也是长久生活的地方。出生后,长久需要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是由家提供的。一个人的体质如何,是先天与后天综合治理的结果。“养不教,父之过”,看来,“教不养”也是“父之过”。
英国教育家洛春,在论述家庭教育时,写了一本书,叫《教育漫话》,开宗明义第一句话便指出:“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要经得起风风雨雨,必须先有健康作保障。北京师范大学赵忠心教授写了一本《家庭教育学》,在论述家庭教育的任务和内容时写了五条,即德、智、体、美、劳动,他把家庭体育移到了第一位,写成“体、德、智、美、劳”。
当前,不少孩子特别是城市的不少孩子的体质状况表现出不少缺陷,叫“营养过剩”,“疲劳过度”,“身体过胖”,“视力过差”,这四个“过”字,令人担忧。
今年高考结束后,有个市有个调查,发现考生的健康状况突出的有三个问题:
一是近视率升高,占考生总人数的74.3%,其中10%为中度近视,即矫正、配镜在400度以上(超过800度为重度近视),有人开玩笑,这真是“闪闪发光的一代”。
二是体重超重,有接近20%的学生超过正常体重标准,其中肥胖人数(我们讲的胖娃娃)占10%。
三是身高达不到标准的也不少,占17%。
以上这种状况能不令人惊叹吗?这是前十二年积累起来的,所谓“积劳成疾”。可见前十二年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营养方式,锻炼方式都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这个问题不可小看,孩子身体不健壮,明显的有“两个障碍”、“一个痛苦”,“两个障碍”是:一是高考选择专业有障碍,比如军事院校、公安院校,还有少数自主招生的重点大学,在考生体质方面是有特殊要求的;二是就业选择岗位有障碍,比如有的岗位对视力、身高、体重都有特别的要求,达不到要求就进不了大门。“一个痛苦”即:“终生痛苦”。特别是女孩子,随着男女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女性入学人数比例显著提高,据2004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交》白皮书提供:2004年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女生比例为:普通初中为47.4%,普通高中为45.8%,中等职业教育为51.5%。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妇生为609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45.7%,女硕士、女博士的比例分别达到44.2%和31.4%。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在消除性别差距,推动性别平等,促进妇女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伟大成就。女性与男性不同,她不但与男性一样要参与社会生产,还要生男育女,进行人类自身生产,如果身体不好,视力不好,其困难和痛苦是会更加加重的。
健康教育有很深的学问,如何引导孩子从小按规律生活、学习、锻炼,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旺盛的学习精力,如何珍惜生命,保护好生命资源等等,这是我们家长学校的一门必修课、公共课,一定要请医学专家、卫生专家来讲授,但这件事,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最后一点建议:全社会如何把“以人为本”的目光,倾注到农村“留守儿童”身上,引导这群天真活泼的孩子莫误年华,茁壮成长。
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农友进城务工、经商、就业这是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城市化建设,实现劳动力转移的一个新发展趋势。但带来一个新的问题是: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逐渐增多,有的地方占到在校学生的50%、60%,高的达到70%,其中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管的一般在70%左右,委托亲朋托管的在20%左右,留校寄宿或独立生活的一般只占10%左右。父母外出务工、经商致富,进而为孩子学习创造更有利条件,无可非议,但出现了“家教抛荒”的现象。如:不少孩子十分想念亲人,心态不好,对学习情绪影响很大。有个学校在一次“留守儿童”的调查中,发现调查表上填得满满的。有的孩子写上“天天想妈妈,常常掉眼泪”,“看到同学的爸爸妈妈常常在身边,羡慕他们多么幸福!”有的甚至写上:“你们不管我,何必生下我!”,约有60%监护人,文化知识偏低,与孩子无法在学习上沟通,以至近80%的孩子学习成绩显著下降,由于监管不力,不少孩子放任自流,占污了不少坏习惯。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是一个新课题,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加强城市农民工子弟学校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开办代管人培训班筹措施外,如何使家长与孩子及时沟通,如何选好监护人与提高他们的素质,如何引导孩子增强自强、自立与自我保护意识,拓展他们自我生存与自我发展的空间等等,这些方面的研究与实施,已经迫不及待了。希望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都来关注这件大事,都为此献智、献心、献力。这件事办好了,实乃功德无量。
以上几点建议,集中一个主题: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引着孩子走”;体现一个愿望:“孩子的健康成长比泰山还重”;展望一个前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热潮中,家庭教育这项伟大的国家事业,一定会放射出新时代的光彩,迎来科学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作者:潘老师(632064)09-06-10 20:47回复此贴
回复内容:
百分·益阳家教网 ©2003-2015